>2020年12月16星期三

在线读报封面 胡素英的保安村情缘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秀山电子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素英的保安村情缘


10月28日,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航拍全景。

如今的保安村道路四通八达,户户门前都通了路。

核心提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于2017年11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8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截至目前,该县16800户70530名建卡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今年10月底,记者陪同当年曾在秀山插队的胡素英一道,重回秀山,忆往昔岁月,看时代变迁。

重访嘉宾:

胡素英,重庆市渝中区人,以前在秀山县石堤镇粮站任会计。1972年至

1979年,胡素英在秀山县保安公社(现石堤镇保安村)插队。


10 月 28 日,在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胡素英带记者到

当年上班的粮站旧址介绍情况。



10月28日,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小学,学生正在上体育课。


本版图片由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10月28日,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

村民吴绍清正在管护柑橘。

“石堤山区是边角,山高路险坡又多。赶场要翻两座山,还要过他一条河。过河还要上岩梯,三百多步拢街角……”

汽车飞驰在渝湘高速上,秀山渐行渐近。胡素英触景生情,给我们念起了当年村民们编的打油诗。
    随即,她摸出手机给乡亲们打电话:“我快到了,等下就能见面啦……”
    1972年4月4日,18岁的胡素英从朝天门出发到秀山县保安公社插队当知青,并与当地村民结婚成家,2008年才回到重庆主城生活。
    “变化大哦。”10月28日,当胡素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是宽阔的道路、金黄的果园、漂亮的楼房,再不是记忆中的保安了,“好多地方我都不认识了。”

    水泥路

    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4个多小时,再在县道行驶1个小时,我们就从重庆主城抵达保安。
    眼前的村子十分宁静,潺潺小溪穿流而过。路两旁的山上,种满了柑橘,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满目的橙黄。再看看村子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胡素英乐了,“好!好!在农村,公路比啥都重要。”
    秀山是重庆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半个世纪前,胡素英对这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远、好偏,交通好落后!
    “那时回趟主城,真是要脱层皮。”她打开话匣子,“先要坐一整天车,翻山越岭。早上出发,天黑到彭水。”
    在彭水,胡素英要在船上歇一晚,第二天清早再随船坐到涪陵。第二晚同样只能住在船上,第三天才抵达朝天门码头。
    这是大交通,当时县内的小交通同样折磨人。从秀山到石堤要坐3个多小时的车。而从石堤到保安,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如果有一个人从对面过来,其中一人就要站到路旁的草丛让路。这条路,胡素英第一次走了3个多小时。
    当年初到保安时,胡素英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啥都没带,碗筷、煤油、被褥,都得赶场才能买到,“那时有两个场可以赶,一是石堤场,二是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场。两个场都要走3个多小时。”
    刚进村,胡素英就撞见了75岁的村民吴绍汉。他是村里的“名嘴”,最擅长编打油诗,“这不是胡素英吗,你可是我们当年费好大劲才接回来的哟!”
    “就是就是,要不是你们,我不晓得要跌好多回。”胡素英赶紧接话,“这是记者,我们正说当年赶场的事。”
    说起以前赶场,吴绍汉的打油诗脱口而出:“天晴赶场都还好,落雨走路就莫奈何。泥巴烂路很难走,泥浆洒起两裤脚……”
    因为天高路远,吴绍汉这辈子只去过一次重庆主城,还是因为前年去看病。
    “为了修路,我们遭了不少罪哦。”吴绍汉扯着一副大嗓门说,当时全村劳力都参与,在岩石上打钢钎、挖洞、放炮,几年才修了几里路。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政府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修通村通组公路28公里、人行便道6公里,户户出行都是水泥路。
    巴掌田 挣了钱

    “她刚来时又瘦又小,别人挑两桶水走得又稳又快,她只能挑两个半桶,还走得摇摇晃晃,我硬是怕她摔倒了。”吴绍汉的话,再次将胡素英的思绪带回半个世纪前。
    那时候,她要和村民们一同劳动,一同挣工分,“我哪会干农活,锄头挥不动,秧苗插不下,镰刀舞不准。”热心的村会计吴正开就说:  “我们这么多人一人帮你干一点,不就完成了吗?”
    “村里人对我特别好。”胡素英说,当时给她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可常年劳作,村里的男人一个二个都晒得黝黑,唯有裁缝吴绍生因为下田比较少,人还比较白净,又有手艺,胡素英最后便相中了他。在和家里“斗争”了一番后,两人在保安成了亲。
    后来,胡素英到公社粮点当了会计。如今粮点已废弃,但依然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青砖灰瓦的房子还在,但没有门,门前的坝子堆放着谷草,台阶上爬满青苔,屋里已没有过去用来称重的磅秤、脱谷的机器。
    “那时候后面还有两个大粮仓,每到秋收,粮食要堆大半仓。前面有人负责称重,我就给来交公粮的村民开票据。”胡素英说,当时许多人种的粮食还不够交公粮,要过后补交,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
    胡素英自家就是如此。“那年头,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夫妻俩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真正要说能吃上饱饭,还是土地包产到户过后。”时隔多年,胡素英已不记得自家分了多少田土,但吴绍生的哥哥、74岁的吴绍清记得很清楚:“反正我屋分到了5亩多,第二年种出来的谷子,比以前至少多了三成。”
    然而,村民们再勤快,种粮也挣不了多少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十多年,村里不少土地都闲置了。
    “我记得我回主城头几年,村里才开始种柑橘,我这次回来看柑子结得好哟,闲置土地也少了。”胡素英说。
    “那是哟,好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还有外头的老板来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产业。一句话,现在只要肯干,连以前大家看不起的巴掌田都能挣钱。”吴绍清介绍,现在村里发展了4000多亩柑橘,还种了500亩莲子,这两项都是脱贫主要产业。
    吴绍清就种植了十来亩柑橘,每年能收4-5万斤果子,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几万元。
    穷邻居   脱了贫

    “哎,我要去找黄熙照了,她腿脚不方便。”几个老邻居闲聊一番后,胡素英

   突然起身就要(下转第四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秀山电子报 2020 COPYRIGHT
渝ICP备09056022号 Powered by 秀山网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