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反映问题像‘盲人摸象’,现在每栋楼都有网格员‘问诊把脉’。”在中和街道建设社区,第五网格的李阿姨对居住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
近年来,秀山县中和街道以精细化、近邻化、规范化为抓手,积极探索社区议事协商新路径,通过健全机制、下沉服务、汇聚力量,有效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绘就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精细化管理:推动网格治理精雕细刻
走进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居民正在认真填写《议题收集表》;楼道转角的电梯加装公示栏前,居民正在驻足了解信息;调解室中,法律顾问与调解员正在协调处理邻里纠纷。各类服务场景井然有序,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收集问题只能大致摸排,现在有了分类分级机制,就像医院的分诊台一样,处理起来更有针对性。”第五网格员王逍遥介绍,社区结合实际划分12个基础网格,建立起由楼长、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街道干部组成的“四级联动”治理队伍,聚焦环境卫生、养老服务等10个重点领域,细化至“楼道杂物堆积”“污水管道反味”等23类具体问题场景。
同时,社区还建立了Ⅰ(紧急)、Ⅱ(重点)、Ⅲ(常规)三级响应机制,动态调整事项处理优先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响应速度。
据介绍,该机制运行半年以来,已精准识别“微痛点”问题237件,办结率达90.2%,居民满意度达98.6%。
近邻化服务:延伸议事触角覆盖“最后一米”
“王奶奶,您对电梯加装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在健身广场,网格员小张携带“民情百宝箱”走访居民,主动征询意见。箱内配有放大版议题表、盲文板、录音笔、应急药品等物品,体现了社区议事机制的贴心与细致。
为推动协商民主深入基层,中和街道构建“固定+流动+专属”三级议事矩阵:依托6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固定协商阵地,设有无障碍通道、便民设施,可满足200人同时参与议事活动;在小区广场设立“移动议事角”,在凉亭组织“板凳议事会”,实现日常协商常态化;同时,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还设置专属服务时间、专属服务热线及专属网格员提供“三专服务”,确保服务覆盖到每一位居民。
“我上周三反映楼道杂物影响轮椅通行,第二天工作人员就来清理,还张贴了提示告知,效率和态度都很好。”79岁的赵奶奶对社区服务表示认可。
规范化流程:汇聚多元力量共解治理难题
在“议事协商能力提升班”上,金牌调解员老周分享了“邻里沟通四步法”经验:听诉求、找共识、提方案、促落实。台下,40名来自律师、物业、教育、居民等领域的“议事协商人才库”成员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中和街道注重专业力量的引入和机制完善,依托“议事协商人才库”推动社区治理专业化、系统化。通过整理典型案例、编印调解手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推行“专家会诊前置+群众评议兜底”的双轨协商机制,落实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增强治理规范性和群众参与度。
“现在提建议就像逛超市,既有明确分类指引,也有流程保障和专业协助,居民的参与意愿大大增强。”居民老张表示。
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到主动、从经验到制度,中和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探索多元共治、智慧赋能的基层治理路径,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