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星期三

在线读报封面 春茶飘香采制忙 茶农增收笑开颜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秀山电子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茶飘香采制忙 茶农增收笑开颜


钟灵镇凯堡村茶叶基地

图为洪安镇茶农们排队等待鲜茶过秤

春风拂绿芽,茶山染新翠。连日来,我县各地春茶迎来最佳采摘季,茶农、茶企全力投入到春茶的采摘、加工中,茶园里一派繁忙景象,画出了一幅动人的春日“丰收图”。

近日,洪安镇猛董村茶山迎来繁忙春茶季。层层叠叠的茶树如绿绸铺展,嫩绿新芽在枝叶间攒动,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

走进茶山,只见头戴草帽、身背竹篓的采茶工们穿梭在茶树间,双手在茶树枝头快速舞动,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茶芽。他们的动作轻盈而精准,一芽一叶、一芽两叶,都被恰到好处地采下,放入身后的竹篓中。

“采茶讲究‘快、准、轻’,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鲜叶最适合制作高品质茶叶。”采茶工人廖发朋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介绍道。这位家住茶山脚下的村民,如今每天能采摘5斤到6斤鲜叶,200元左右的日收入,不仅能满足家庭日常开支,还能方便照顾家中老人 。“现在村里马路通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廖发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收茶点前,茶农们排着长队等待过秤。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对鲜叶进行称重、登记、分装。现场,茶农们捧着装满鲜叶的竹篓,看着过秤后跳动的数字,眼角眉梢都是丰收的喜悦。

“我们会根据工人采摘的茶叶量来定价位,保证他们每天能有100多块到200块钱的收入”。秀山县源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边城工夫董事长陈美莺告诉记者。

傍晚时分,在临时搭建的财务点前,茶农们手持登记单,满心期待地等候着。工作人员仔细核对采摘重量、计算金额,将一沓沓现金递到茶农手中。

猛董村茶山坐落于川河盖旅游度假区梳子山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900米,常年气温18摄氏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以"红碎茶"闻名,80年代产品远销欧美。近年来,秀山县源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恢复900亩川小叶种老茶园,传承古法工艺,打造出"边城工夫"红茶、"边城壹号"绿茶等品牌,斩获多项市级荣誉。如今,茶香正化作发展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48日,钟灵镇凯堡村凯堡茶业厂收购点围满了茶农。大家带着装满茶青的竹篓,等待鲜叶过秤。

“李孝辉,298两。”电子秤红光闪烁间,会计师的报数声让55岁的茶农李孝辉笑开了怀。随后,李孝辉攥着票据挤出人群,走向现金发放窗口:“今天这300块,又可以给儿子攒笔彩礼钱。”

正在整理茶筐的乔婶插话:“以前要背到外地去卖,十分不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现款现结了。”她家10亩茶园今春已进账7000余元,今天刚结270元现金。

收购点负责人邓林秋介绍说:“自321日春茶开秤以来,我们日均收购茶青3000余斤,最多的一天收了7000斤,日收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我们实行现款现结,茶农交完鲜叶就能领钱。”为保障茶农随时交售,她们将收购时段延长至晚间七点半,截至目前,已经收购茶青6万余斤。

支撑这繁忙景象的,是秀山凯堡茶业打造的现代化产业链。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昼夜运转,全自动生产线日加工鲜茶4000斤,高峰期可达万斤规模。“凯堡牌秀山毛尖”“凯堡银毫”“凯堡灵芽”等10余个自主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走向成都、山东、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为茶农筑起坚实的市场后盾。

茶香漫卷的不仅是厂房车间。清晨送完孙女的仁小英挎着竹篮走向茶山,手指在嫩芽间翻飞如蝶。“八点送完娃来采茶,手快时1天能挣180元。”她说这话时汗水露水正顺着帽檐滴落。在钟灵镇,像她这样“半工半农”的村民比比皆是,茶产业链条激活了山乡闲散劳动力,让留守老人也能在家门口增收。

钟灵镇宣传统战委员王雨婷轻抚着茶篓,感慨道:“咱们这2万余亩生态茶园,就是乡亲们的绿色银行!”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全镇12家茶厂正开足马力加工鲜茶。

钟灵镇全镇茶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拥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12家茶叶加工厂年加工鲜茶5000余吨,制成干茶1200吨,实现产值2.4亿元,辐射带动茶农1600余户共8000余人。

山风拂过,采茶女的山歌与机器的轰鸣交织成曲,漫山遍野的绿意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春天注脚。

近日,涌洞镇新农村茶叶基地迎来了繁忙的采摘期,采茶工人们背着茶篓穿梭于茶树之间,手法娴熟地采摘着初春的第一茬嫩芽,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采茶画卷。

据了解,涌洞镇新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目前,茶叶基地总面积达800多亩,划分为大面坡基地、大田溪基地、猫儿跳基地三大片区,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格局。基地以高山生态茶叶为核心,精心种植了黄金芽、白茶等高附加值品类。茶农们严格遵循标准化采摘流程,专注于“一叶一芯”嫩芽的采摘,确保每一片茶叶都品质上乘。

“我每天早上得先送孩子上学,然后到茶园采茶,一般八九点钟才开始忙活,一天下来也能挣个一百多元。在这儿采茶,既能顾上家里,又能有份收入,我觉得挺不错的。” 采茶工人刘雪花说。

在运营模式上,涌洞镇新农村茶叶基地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负责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管理。村民们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多元增收,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基地年产值超100万元,带动周边15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

涌洞镇新农村第一书记张权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目前,我们每天至少需要400名采茶工人。为了方便大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住宿条件,可满足300人的住宿需求,做到包吃包住。每位工人日均采摘的茶叶价值大概在150元至200元之间;手脚麻利、动作快的工人,日收入甚至能超过200元。而且,我们的采茶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

午间时分,新农村茶青收购点热闹非凡,茶农们络绎不绝地前来称重上午的采摘成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基地还贴心地为茶农们准备了免费餐食,让茶农们在忙碌之余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基地还配套建设了13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房,茶农们采摘的嫩芽当天就会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最大限度保留茶的鲜嫩与清香,所产的白茶具有香气浓郁,回味甘甜等特点,深受浙江、广州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下一步,涌洞镇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白茶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同步加强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旅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户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秀山电子报 2020 COPYRIGHT
渝ICP备09056022号 Powered by 秀山网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