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星期六

在线读报封面 寻梦洪安 书中边城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秀山电子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梦洪安 书中边城

洪安古镇地处渝湘黔交界之处,沈从文笔下《边城》的原型地。“边城”秀山,由此得名。粼粼清水河上,拉拉渡船从历史的薄雾中缓缓走出,被岁月打磨得溜光的渡索历久弥新。静坐码头老街,耳畔是艄翁渔妇讲不完的动人故事……

洪安风光

边城夜色 摄 /杨秀方


初恋边城 摄/ 唐磊

边城之晨 摄/ 唐磊

书中古镇 从历史照进现实

“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多少年来,沈从文先生细腻的笔触,让人们牢牢地记住了一座“边城”,对爷爷和翠翠守候的“拉拉渡”,更是心驰神往。

光阴荏苒。而今的边城洪安,过“小溪”到茶峒的“拉拉渡”,依然保持着书中的模样,“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拉拉渡”所在的洪茶渡口,已有近千年历史。千百年来,它一直沿用这种最为古朴的方式,勤勉地渡运着三地边民以及游客、客商。

踩着坚实而厚重的石阶,从“拉拉渡”拾级而上,“一脚踏三省”的洪安古镇,方才正式亮相。这座渝东南门户位于渝湘黔三地交界处,东与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隔河相望,南同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亲密接壤。

全长1000多米的洪安老街安卧于清水江畔,灵秀中更显端庄。街道两侧的传统建筑,多为土家族和苗族的吊脚楼风格——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顶、挑檐翘角、格子花窗、木栏走廊。两幢房屋之间,多用封火墙相隔,墙高出屋顶数米,防火性极强。墙头、屋脊和挑檐上,形似鸟嘴的装饰,据说源于苗族对鸟神凤凰的祟拜。

三省风情 留驻时代的旋律

洪安古镇不仅饱含着人们对“边城”的畅想,大量“红色遗迹”还承载着半个多世纪前熊熊燃起的那不灭的理想和信仰。

二野司令部旧址,刘伯承、邓小平在这里部署了解放重庆、成都及整个大西南的战役;西南服务团陈列室里奏响的是接管政权,建设大西南的恢弘篇章;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前,两位伟人面露微笑,目光凝视着充满希望的前方。

而今的洪安边城景区,正围绕“文化体验游”,利用洪安古镇“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地理优势,着力打造“三省风情街”,充分展示渝湘黔三地民风民俗、饮食文化、建筑特色,让游客充分体验边城民俗风情。同时,为原住居民提供更多吃上“旅游饭”的机会,帮助他们将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果共享。

游历书中“边城”,美食岂能不尝?古镇最知名的佳肴,莫过于洪安腌菜鱼。不过,官方的菜名远没有江湖的雅号“一锅煮三省”来得响亮——重庆的腌菜、贵州的豆腐、湖南的鱼,在本地师傅的精心烹调下,浓缩为一锅鲜美的汤。难以忘却的是那豆腐的白、辣椒的红、鱼混着酸菜的香。别忘了,吃完锅里的“硬菜”,再请师傅就汤下一锅热面,这样的回味才算得上悠长。

“拉拉渡”前,寻找“翠翠”的背影;“语录塔”下,摩挲时代的印记;“三不管岛”上,倾听“边城”的传奇;走进二野司令部旧址,感受刘邓大军挥师大西南的豪迈;吃一顿“一锅煮三省”,把重庆的腌菜、贵州的豆腐、湖南的鱼装满记忆。

从此,把“边城”永远留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文以兴县 书以人传

一个“书”字于之秀山,并非仅仅一部旷世的《边城》那么简单。
    书中边城,书以人传。作为渝东南唯一的“中国书法之乡”,秀山书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赵孟頫、王铎、吴昌硕、何绍基等80余位书画名家均曾在此留下墨宝。今日的秀山,更是书法人才辈出,秀山书协会员参加全国各级书法大赛频频获奖,被重庆书坛誉为“秀山现象”。
    秀山书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初。彼时,还叫“平茶”的秀山,是武陵郡最发达的地区,常吸引文人墨客驻足。“初唐四大家”之一的长沙人欧阳询,沿酉水乘船经秀山石堤、响塘、三合,至客寨而止讲学授书,让秀山人初识楷书。至今,秀山书法仍多以“欧书”为宗。
    唐大历777年后,草书大家释怀素常云游至秀山三合场对岸的镇江寺。当时怀素的草书已臻化境,常醉后狂书于壁。惜因后人不识,皆被抹去。
    清代中叶,湖南道县人何绍基先后在酉阳、成都做官,常滞留于往返必经的秀山。他曾在秀山主持乡试、成都会试,按照“书以传人”的理念,对秀山学子多有提携。秀山著名楷书家龚浮邻即是其中之一。何绍基在秀山留下了大量墨宝,对秀山颜体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代,秀山大书法家文成郁授业汉中,人称“第一夫子”。他的书法专著《书法辑要》印行时,以于佑任为代表的28位民国元老皆有题词,其名声显赫乃中国近代书法家中绝无仅有。
    抗战期间,四川大学首任校长王兆荣回到秀山,引来张大千、黄宾虹、谢无量、林思进、马衡、马叙伦等无数文坛巨擘来秀山作客,赋诗作画,互赠作品及藏品,成就了秀山现代书法史上的“兰亭”盛世。同时,还留下了一块由王宏实撰文、于佑任书丹、林森题额的墓志铭,时称“三绝碑”。
    1984年5月23日,秀山成立书法协会。林散之、冯建吴、胡公石、郭绍虞、周志高、陈振濓等30多位全国书画名家题 写了贺作。并于1988年4月1日,在著名书法家徐静渔的扶持下,成立了无锡书法艺专秀山辅导站,先后有105人次进入预科、专科、研修共5个班学习,为秀山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秀山将“文化兴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办和承办了一系列书法活动,并编印了多本作品集,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于2013年成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
    迄今,秀山县书协已历时8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打破交通不便格局,经过全体会员锲而不舍的接力奋斗,在国家级、市级先后获得“书法进万家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奖”“创作进步奖”等殊荣。
    据统计,秀山县书协会员已在国家级展赛中入展获奖195人次,其中,成人120人次,少儿75人次。在重庆市级展赛中,入展、获奖261人次,其中,成人183人次,少儿78人次。
    秀山县书协相继成立了27个分会,现有中国书协会员28人,其中女书法家6人;市书协会员82人,其中女书法家12人;县书协会员900余人,乡、镇会员1500余人,书法爱好者数千人。全县书法根植传统,普及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赵童 刘玉珮 彭光灿

图片除署名外由秀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秀山电子报 2020 COPYRIGHT
渝ICP备09056022号 Powered by 秀山网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