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刚在检查收购的药材
九月的武陵山区,秋意渐浓。在龙池镇美萃村,重庆市姚家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分拣机正将农户种植的仙鹤草按等级分拣。40岁的姚志刚蹲在一旁,不时拿起几株药材凑近观察,指尖在叶片上轻轻摩挲——这个检验药材品质的动作,他重复了20年,用坚守与创新,让深山里的药材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宝”。
从“挑货郎”到“供应链枢纽”
1985年,姚志刚出生在龙池镇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药材收购户。“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跟着父亲背着大麻袋,天不亮就进山收药材。”姚志刚回忆,那时山路崎岖,没有交通工具,父子俩全靠双脚丈量山村,常常一天要走二十多里路。
“大约是2004年,我就自己单干了,要把中药材收购做大做强。”姚志刚说,万事开头难,此后数年,他跑遍了龙池镇14个行政村,甚至跨省深入湖南湘西、湖北恩施、贵州松桃的偏远山村。为了掌握市场动态,他时常往返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等全国知名中药材市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不同品种药材的价格波动、品质要求。
如今,姚志刚成立的重庆市姚家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将产业覆盖至武陵山区,走向全国,形成了完整的收购网络。他的加工厂也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关键节点:每年从龙池镇收购山银花、麦冬、金樱子等40多个品种中药材300吨,涉及种植面积达5000亩。同时辐射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周边省份,年总收购量突破1300吨。
“以前农户背着药材找销路,现在我带着订单进山村。”姚志刚说,通过“产地直采+集中加工+定向销售”模式,既保障了中药材市场终端渠道的稳定供应,又通过统一标准提升了本地药材的溢价能力。其中成都荷花池市场作为西南最大中药材集散地,入驻商户超3800家,经营品种逾6000种,为秀山药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产业链上的“增收密码”
在加工车间,25岁田江军正将分拣好的山银花装入标准化包装。“刚参加工作就到‘姚家堂’来,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稳定,不用外出打工,也不用担心没事做。”他的故事是姚志刚带动就业的缩影——公司常年吸纳22人务工(其中8户脱贫户),年发放务工工资超40万元。同时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持续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万元。
“土地流转后收租金,农闲的时候在基地和加工厂干活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干川村村民杨大爷算起增收账,脸上满是笑容。
“现在中药材市场需求旺盛,我们也把产业链条向下延伸到种植端,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据姚志刚介绍,其公司还进一步丰富收购药材的品种,确保每个季节采收都有当季药材,实现产业闭环,持续为当地的药材收购市场提供活力。
老药人的“新征程”
“现在县里正在推进百亿级中药材产业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姚志刚指着加工车间的设备介绍,下一步计划更新加工设备,进一步降低加工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同时对接武陵山中药材种质资源基因库,扩大黄精、重楼等新兴品种的收购范围。
从最初的手工分拣到如今配备智能筛选设备,从肩挑背扛到冷链物流直发,姚志刚的20年创业史也是秀山中药材产业升级的见证。根据《秀山自治县标准化山银花基地评定标准》,他的加工厂设备将陆续更新,形成从收购、加工到仓储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丰收的号角已经吹响,车间里一片忙碌景象。一箱箱包装好的中药材正被装上货车,发往全国各地。看着远去的货车,这位40岁的药材经纪人用20年坚守证明: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每一个扎根土地的创业者,都能成长为连接希望与收获的“黄金纽带”。正如他常说的:“让好药材卖出好价钱,走出秀山、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