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星期二

在线读报封面 天桥为媒:民生与民主的双向奔赴 智能无人机“上岗”   城市管理“智慧升级”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秀山电子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桥为媒:民生与民主的双向奔赴

晨光中,秀山花灯广场人行天桥正成为这座山城最鲜活的治理注脚。当市民田女士在45.5米的桥身之上惊叹 “原来秀山城那么漂亮”时,她脚下的不仅是跨越车流的钢铁结构,更是一座连通民意与政心的“民心桥”。531日,秀山县首座人行天桥正式竣工投用,这座人行天桥的诞生,堪称民生需求与民主实践双向奔赴的生动范本——既印证了好的治理需以解民忧为出发点,更彰显了聚民智对民生工程的关键支撑。从秀山市民争相打卡的热络场景中,我们正见证着一座小小天桥如何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注脚。

民生之桥:从“急难愁盼”到“安心踏实”

一座天桥的价值,从来不在其物理参数里,而在群众的日常感受中。

花灯广场周边的交通乱象,曾是秀山人心头的“堵点”:孩子上学要穿越飞驰的车流,老人买菜得在机动车缝隙里挪步,78岁的刘奶奶“在家总是提心吊胆”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共同焦虑。这种焦虑,本质上是对“安全通行权”的基本诉求——它不是奢侈的期待,而是民生保障的底线。

当施工围挡竖起时,市民眼中的“忧虑”与“期待”交织,恰恰说明:民生工程的出发点,永远是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天桥建成后,“买菜、接送孩子不再担心堵车”的朴素评价,印证了一个简单道理:民生工作不怕小,关键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从解决交通拥堵到守护“上学路”“买菜路”的安全,这座天桥承载的,是对“人民至上”最具象的诠释——民生工程的价值,就在于让群众从“提心吊胆”到“安心踏实”的获得感转变中触摸到治理的温度。

民主之桥:从 “为民作主”到 “由民作主”

天桥的诞生,更蕴藏着民主实践的深层逻辑。

若回溯其源头,会发现它不是“拍脑袋”的决策产物:从2023年重庆将民生实事票决制从乡镇扩至区县,到 2025年年初秀山人代会上代表们郑重投下的选票,再到“通畅工程”从候选项目变为落地成果,这座桥的每一根钢梁,都浸透着“由民作主”的民主基因。

传统治理中,民生工程常陷入“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根源在于决策链条与民意需求的脱节。而秀山的实践打破了这种隔阂:通过“党委牵头、代表票决、政府实施、人大监督”的全链条机制,民生项目从征集到评估的每个环节都向群众敞开大门。

7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建的监督小组深入民生实事工地一线,施工方公开无障碍电梯8月启用的时间表,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民主治理的闭环——它让群众不仅是民生工程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真正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质变。

治理之桥:民族地区的“小切口”与“大治理”

对于秀山这样的民族地区而言,天桥的意义更超越了民生范畴,成为观察治理现代化的窗口。

民族地区的治理,常面临发展不平衡、基础薄弱等现实挑战。天桥建设中,无障碍电梯因生产周期长未能同步投用,却通过透明的时间表赢得了市民理解——这种直面问题不回避、给出预期不敷衍的务实作风,恰是民族地区治理智慧的体现。它证明,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不必追求完美开局,但必须坚守真诚态度;不必苛求一步到位,但必须保持持续改进。

近年来,秀山县将民生大保障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从天桥建设到老旧小区改造,从适老化改造到教育医疗提升,形成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治理路径。这种探索的价值在于:民族地区的治理现代化,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无数座“天桥”这样的具体实践,让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到制度的温度与治理的效能。

站在天桥上俯瞰秀山的田女士,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正见证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这座桥的承重数据可以计算,但它承载的民心分量难以衡量;它的通行功能可以规划,但它连通的“民意‘最后一公里’”更具深远意义。

从秀山的人行天桥到重庆770个乡镇的票决民生实践,一个朴素的真理愈发清晰:民生是民主的落脚点,民主是民生的推进器。当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能听到群众的声音、体现群众的意志,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发展就有了最强大的动力。这,正是“小桥大治”的深层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写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秀山电子报 2020 COPYRIGHT
渝ICP备09056022号 Powered by 秀山网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