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星期六

在线读报封面 秋 烽火中的柔情与家园 诗歌鉴赏 荔枝忆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秀山电子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烽火中的柔情与家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一本小小的《巨流河》,承载着多么浓烈的家国情怀。那波涛汹涌巨流河,那深邃无望的哑口海,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在历史的河流中辗转,在时代的潮流中涌进。

有幸读到《巨流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齐邦媛先生笔下那跌宕起伏的革命年代。先生以独有的女性角度讲述了中国的百年沧桑,讲述了中华儿女的同仇敌忾,使我深深折服。

齐邦媛先生在书中回忆了她的父母——齐世英先生与裴毓贞女士。父亲齐世英有着一身傲骨,一心报国,母亲裴毓贞相夫教子,将儿女教育的很好。那战火纷飞,一片废墟,无数青年人在炮火中奋力前行的画面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在革命中的南开精神,支撑着无数青年志士,扛起身上的责任,在河中逆流而上。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震撼的故事。有残忍的战争,有纷飞的炮火,有无家可归的游子,也有那青春做不了伴还不了乡的战士。这一切的历程都好像催泪剂一般,使我潸然落泪。可是齐邦媛先生却用平静的语言娓娓道来,诉说历史的河流。这或许就像是巨流河历尽千帆过后的沉寂与淡然。

让我记忆犹深的是那蔚蓝色的信纸——张大飞的代名词。张大飞原名张乃昌,他在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惨死后,家破亲离,寄居在齐邦媛家中。虽与齐邦媛一家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正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齐邦媛与张大飞从相识到相知,背后是一个国家的艰辛历史,是忍辱负重的历史责任。他们有儿女情长,但他们更扛起了家国情怀。所以他们相爱,却不能互诉心肠。齐邦媛先生在书中曾道:“这一年夏天,我告别最美好的生活,沿长江赴川西,一九四三春风远矣,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是多么的遗憾呀,最后的匆忙一眼竟成了永别!对于张大飞来说,齐邦媛的信则是他唯一的家书。“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二人之间,就像两条的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一个在炮弹纷飞中起舞,而另一个在安静的学堂里朝着梦想前进。他们的人生不会相交,所以他们最终的结局也是遗憾落幕。

他们之间是惊鸿、是别离,齐邦元或许再也见不到那个昙花一现,惊艳了整个青春的人。可是我们的国家拥有了一位鞠躬尽瘁,不畏牺牲的勇士。他们都是拥有高尚灵魂和大爱的年轻人。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们亦是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者,是巨流河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中迸发的坚韧长歌。

“愿所有的颠沛流离,都由大江流向大海,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张大飞烈士是这样给齐邦媛女士留下祝福。遗憾吗?确有遗憾。但是后悔吗?不!不后悔。那是无上的光荣,是为新中国献身,是生命的无限力量,他们是不会后悔的。他们之间的故事是没有中断的。他们之间不局限于爱情,更体现在于家国情怀的永恒。我爱你,但国家更需要我。只愿就此别过,你能忘了我,幸福一生。

这一段并不圆满的感情,是这烽火岁月中最大的柔情。更是我在巨流河中体验到的家情与国情的碰撞。

愿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不再重演,愿国家富强,愿所有的情谊不再遗憾。用点点滴滴的感情铸就宏大的河流,就像巨流河一样,奔腾不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秀山电子报 2020 COPYRIGHT
渝ICP备09056022号 Powered by 秀山网 提供技术支持